自然资源部东海局

East China Sea Bureau,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请选择筛选条件
搜索结果: 包含完整关键词: 包含任意关键词: 不包含关键词:
搜索范围: 全部 标题 正文
时间范围:
排序方式: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顺序

东海局局属各单位基层工作人员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十七

蓝海先锋|守望大海,践行初心——记东海生态中心刘守海

发布日期:2025-08-28 作者:吴祥贵 刘守海 信息来源:东海生态中心 页面浏览量:

  刘守海是东海生态中心高级工程师。这个名字似乎注定了他将与大海相守。1986年出生于浙江温岭海边的他,2011年7月以硕士研究生从厦门大学毕业进入中心生态监测室,从此与海洋正式结下不解之缘。工作15年以来,他主攻鱼类浮游生物分类以及河口生态系统变化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他用执着与坚守,在工作领域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与同事们一起书写着东海生态中心的历史。
  攻克难关,持续产出填空白
  作为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类群之一,鱼类浮游生物是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履行“两统一”职责,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等工作需重点关注的重要生物类群。由于鱼类早期发育时间短暂,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变化显著。因此,在国内外,鱼类浮游生物形态分类一直是个难题。
  面对多年来鱼类浮游生物鉴定资料不充分、分类结果不精准等问题,刘守海开始潜下心阅读鱼类浮游生物分类文献,整理中心多年鱼类浮游生物数据、梳理问题,为进一步工作打下基础。
  2014年初,时任科室主任刘材材在与刘守海的谈话中提到,目前鱼类浮游生物分类结果有一部分仅是鉴定到科或属,能否再进一步,使更多的鉴定到种,提高结果的物种多样性?
  之后,刘守海开始深入思考并一头扎进文献和书籍中找灵感。工作之余、夜深人静、节假日余暇……他总是手不释卷、翻阅大量文献书籍,哪怕在教师节与恩师通电话,心里也在寻思这个事。当听到老师提及DNA,刘守海马上回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几篇文献,思路瞬间被打开:就像人的身份证,鱼卵、仔稚鱼也可通过DNA拥有“身份证”!
  有了灵感后,刘守海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忘我地沉浸在研究中。经过近2年数千份的文献阅读和繁复的基础性筹备工作,2015年5月侧带小公鱼属仔稚鱼的探索性试验成功。在此基础上,他设计了更翔实的实验方案。2017年研究论文《DNA条形码技术在仔稚鱼鉴定中的实践》发表,该论文是国内第二篇此类主题论文;2018年综述论文《DNA条形码技术在鱼类浮游生物鉴定中的应用及研究展望》见刊,架构了鱼类浮游生物学科体系;2020年发表论文《基于DNA条形码的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形态分类研究》,首次阐释龙头鱼的仔鱼阶段以及从仔鱼到稚鱼的形态变化,并进行清绘插图的创作,填补了国内外对龙头鱼早期发育特征变化认识的空白。这些数据均来自他和同事的多次出海调查、实验室分析,文中记录了长江口55种鱼类浮游生物,新认识鱼类的数据应用到业务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分类结果的精准度。
  乘势而上,推动事业高发展
  刘守海不断挖掘鱼类浮游生物数据生态内涵,通过河口生物完整性指数研究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为该指数评估河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提供借鉴,也为“十年禁捕”长江口生境变化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刘守海先后十余次代表中心参加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并作报告,介绍中心鱼类浮游生物研究成果,提升了中心在这一领域的知名度。
  2022年刘守海带领团队制作了科普视频“生命的跳动”,向公众科普鱼卵到仔鱼的发育过程,获中国生态学会第四届生态科普作品大赛三等奖。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2011年至今,刘守海主持/参与课题2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篇,申请授权专利3项。新征程上,在中心党委的领导下,刘守海以“归零”心态与同志们一道践行初心使命,奋战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预警一线最前沿。